新闻资讯
集团动态 领导接待 特色活动 行业资讯
四中全会:居家社区机构协调发展新思路,养老服务体系构建进入新的想象空间
发布时间:2019-11-14
刚刚闭幕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主要研究解决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养老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本次会议中有了最新的表述。新表述更务实,也更有利于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国家治理方面有很多新的思路和新的提法,以养老为例,最新的表述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11月7日,中国健康养老产业联盟秘书长蒋洪卫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养老服务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特别是我国各地老龄化程度、地区文化、生活习惯等差异大,很难用一种方式解决全国的养老难题。因此,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不再过度强调某一种形式,这更有利于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根据历史的发展经验表明,仅发展居家和社区的养老服务,目前还缺乏相应的发展模式,多数仅提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机构,大都处于亏损状态,而居家社区机构协调发展,则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解决发展模式的难题。据记者了解,目前,在重庆等一些地方,居家社区机构协调发展已经逐渐展现出了一些可行的经验,这也为未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养老产业的发展,打开了一个新的想象空间。

推进居家社区机构协调发展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其中,养老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发展养老服务体系的新提法,将给康养产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曾经,我们还一度纠结,养老机构是支撑还是补充,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只做居家和社区养老,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即居家和社区养老缺乏有效的营利模式,作为居家和社区养老的服务商,多数都是依靠政府补贴生存,很难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有一些做得好的居家和社区服务商,虽然赚了喝彩,但因不能养活自己,最终面临关门停业。而这个问题,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案,这也直接影响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蒋洪卫表示,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这比之前“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有了巨大的进步,说明中央已经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向。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别巨大,城乡差别也很大,各地文化差异、生活习惯、经济发展水平等都不一样,很难用一种模式来解决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问题。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来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本意就是居家社区机构应该协调发展,而不能人为的分割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尤其不能仅运营居家养老或者仅运营社区养老,这样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中央最新提出来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则为解决这些难题,提出了新的方向,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居家社区,作为机构的抓手,深入社区提供服务,同时居家和社区,又可以得到机构相对更加专业的支持。形成优势互补,同时弥补各自的不足,可以形成新的养老服务体系。

破解大城市养老难题,南京实践获点赞 

破解大城市养老难题,南京实践获与会代表点赞 

今年5月,全国大城市养老服务工作会议暨全国养老服务推进会议在江苏南京举行。时任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黄树贤,党组成员、副部长高晓兵出席会议。


作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优秀试点地区,南京怎样破解大城市养老难题? 


举措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大养老”发展格局 

2018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养老服务十条”,对养老机构规划布局、服务标准、运营模式、质量监管等予以明确,市级财政新增投入8000万元,创新养老院加装电梯、养老人才纳入“积分落户”等措施,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同时将“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比例、千名老人床位占比”3项养老工作指标纳入“南京高质量发展”核心指标体系,确保养老服务政策措施、工作目标落实落地“不走样、不失真”。 


举措二:突破规划滞后之难,化解“结构性”养老矛盾 

近年来,南京市制定《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与全市城市详规一体衔接,将民政部门纳入全市规委会,参与每个建设项目的控制详规审议,保障新建居住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仅2017—2018年,全市共规划新增养老服务设施面积125万平方米,2017年主城区床位达到16724张。 


举措三:聚焦主城床位之难,推动“专业化”服务延伸 


2017年,南京市推动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把养老院“搬”进家,目前已对3.45万户老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把养老机构专业化、标准化服务复制到老人家中。2018年底,全市开设家庭养老床位3150张,满足了老人“养老不离家”的愿望。 

举措四:破解养老队伍之难,实施“多渠道”人才储备 


加大补贴力度。南京市对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一次性给予3万—5万元“入职补贴”,对所有工作满一年的养老从业人员,每月给予100—800元“岗位补贴”,并纳入“积分落户”条件。


扩大人才储备。民政与相关高校合作开设老年服务专业学历教育。 


增强行业荣誉感。全市常态开展养老服务职业技能竞赛,优秀者可获市级劳模、“三八”红旗手、“五四”青年奖章等称号。


举措五:攻克监管不足之难,建立“多维度”监管体系 

2018年,我市在机构紧缩背景下,从市级层面发力,挂牌成立“南京市养老服务质量指导中心”。


完善等级评定。制定《南京市养老机构等级评定标准(试行)》,将养老机构分为5个等级,实行养老服务质量与政府补贴挂钩,建立“凡补必评、凡服务必评、凡评必挂钩”激励约束机制。 

推行老年人能力评估。对老年人服务按能力评估进行分级分类管理,目前全市受评估老人占比达20%。 


举措六:化解资源不均之难,推动“社会化”养老进程 

出台6项医养结合政策举措,鼓励“养老机构办医疗、医疗机构办养老”。释放社会动能、鼓励市场参与、创新养老志愿服务。目前全市正开发完善全市统一“通存通兑”的时间银行信息系统,现有2.6万名“时间银行”养老服务志愿者,直接服务26.6万名老人。


康养产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此外,四中全会还提出,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

同时,四中会中用了一个章节来阐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充分发掘生态服务价值,发展生态康养产业。同时,全会提出,坚持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完善国民健康政策,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

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很明显,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医养结合,扩大为医养康养相结合,这不仅仅是简单拓展了内容,实际上,是融合《健康中国》战略而形成的新的发展思路,医养是以治病为主,康养将康复、健康等都加了进来,更加丰富了养老服务的具体内容,我们不仅仅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障,建立医养结合的服务体系,我们还需要为健康老人,提供更好的康养服务,这样等于是建立了覆盖更广泛的服务内容。”蒋洪卫表示,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将与更多的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更加丰富的医养康养服务,将以前重点关注高龄老人的范围进行了扩大。

毫无疑问,医养康养相结合,比之前的医养结合有了更多的内涵,在解决养老的医疗需求的同时,引入健康中国的发展理念,医养康养相结合,康养是当前地方政府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医养康养相结合可以在更广泛的整合社会资源,发展新兴产业,而不仅仅只限局于发展养老。医养康养相结合,将在更广泛的社会服务体系中来解决具体问题,同时带动产业发展。

资料来源:
华夏时报.
四中全会提出居家社区机构协调发展新思路 2019-11-07

南京日报

六大举措破解大城市养老难题 2019-5-10